- N +

kubernetes中文社區?kubectl

大家好,感謝邀請,今天來為大家分享一下kubernetes中文社區的問題,以及和kubectl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還不太明白的話,也沒有關系,因為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就開始吧!

云原生時代KubeSphere容器平臺如何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Kubernetes最開始是由谷歌開源的虛擬化平臺或是支撐云原生的基礎設施平臺。它源于谷歌內部的一套基礎設施borg,里面耦合了很多谷歌自己的業務邏輯。谷歌把它的共性拆出來,開源成Kubernetes。谷歌把它貢獻給CNCF基金會,現在很多國際、國內的企業都在致力于推進Kubernetes的演進、迭代,包括我們熟知的微軟、IBM,包括青云都是這個社區主要的貢獻者。

目前不管是物理機還是云平臺,只要用戶的業務構建于Kubernetes、以容器化的方式交付,就可以跑在不同的平臺之上。這意味著你沒有被任何服務商鎖定,你的業務可以很好的跨基礎設施做應用遷移。但目前Kubernetes只提供了資源運行的最基礎平臺,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毛坯房,沒有家具和家電,只能保證企業最基礎的應用,后續的使用會變得非常復雜。過高的學習使用成本,正在阻滯著Kubernetes的企業應用普及。

注意到這些企業的需求,于是青云打造了云原生專業平臺——KubeSphere,并且將代碼在GitHub上開源。

KubeSphere的設計開發理念在于平臺歸平臺,應用歸應用。通過青云專業的產品設計師優化,讓Kubernetes實現“開箱即用”。

社區用戶把KubeSphere稱為云原生全家桶,因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用戶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有選擇性的使用這些組件。簡單羅列了一下:

一、即點即用的DevOps,面向開發測試人員,覆蓋了開發測試全鏈條的發布。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布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布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臺上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統一的管理。

二、靈活可選的微服務框架,現在Java系比較主流的SpringCloud、Dubbo;CNCF現在主推的Istio,Istio是由谷歌、IBM和Lyft三家公司主導的開源項目。不管是傳統微服務框架還是主流的云原生微服務框架,在KubeSphere平臺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三、應用跨平臺一鍵部署。這是得益于容器、Kubernetes的特性,天然地在KubeSphere產品里支持。

此外,青云把自身擅長的技術同時輸出到這個平臺,青云有自己的SDN、SDS產品,包括QingCloud云平臺,都可以跟KubeSphere很好的整合。這個整合并不是強綁定的關系,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云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云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如果你目前正在使用青云其他產品,在KubeSphere上也有與之對接的接口,可以保證這些產品之間很好的整合。

目前,通過社區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反饋,青云KubeSphere的監控功能可以滿足從資源視角、應用視角,運維應用需求。另外在合規方面,可以從產品控制層面滿足,像銀行、保險公司部署安裝KubeSphere時在審計上的要求。

為什么KubeSphere可以開箱即用?于爽用一個工具箱舉例進行了更形象的說明。

“大家對開箱即用的理解是不同的,左邊是一個很酷很漂亮的工具箱,如果你是物業人員,修水電、水管、電線,所有工具都可以在工具箱里拿到。但其實工具箱里的所有東西都是瑣碎的,你需要了解水電的細節,才能很好地修理它。工具箱不是打開后就能很好地使用,你需要具備基礎的使用知識。

在云原生的勢頭之下,我們希望KubeSphere可以開箱即用、運維友好,把所有后端的技術細節屏蔽掉,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幫助用戶節省所有的學習成本,用戶可以迅速上手,提升用戶的效率。這需要我們對用戶行為習慣有很多的分析。

KubeSphere的產品目標是“聚焦業務應用”,所有的功能體驗都是圍繞應用設計的。因此,青云在產品開發之前都會跟社區用戶、現有的企業用戶進行調研,他們現在的使用模式是怎樣的,期待的模式是怎樣的,匯聚并梳理所有的需求,提煉并最終展示在KubeSphere平臺上,形成很好的用戶體驗。

KubeSphere,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布式操作系統,是用于數據中心的、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為什么說它是分布式操作系統?大家知道Linux內核是Linux操作系統最核心的軟件或者平臺,但是沒有人直接使用Linux內核,大家使用的是基于Linux內核開發的操作系統,比如紅帽等。Kubernetes是分布式操作系統內核,那么KubeSphere就是面向終端用戶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它并不是給個人用戶用的,而是服務于企業,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組織。

KubeSphere的很多功能是可插拔的,因為企業的訴求是多種多樣的,用戶需要什么,直接打開,就可以很好地在平臺上無縫的使用。在企業里這個平臺肯定是多租戶的,因此需要有相應的租戶管理體系支撐這個平臺。

紅帽推出的Operators.io,對Kubernetes社區有著怎樣的意義

今日,RedHat攜手微軟、GoogleCloud、亞馬遜AWS,共同推出了名叫OperatorHub.io的集中式存儲庫,以方便Kubernetes社區查找和分享資源。

2016年的時候,伴隨著CoreOS的推出,Operators提供了一種打包、部署和管理Kubernetes應用程序的方法。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用戶都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源。

【Operators是一套Kubernetes應用程序框架】

有鑒于此,紅帽才下定決心,與科技巨頭聯手推出

OperatorHub.io

平臺。除了羅列各種注冊資源,該存儲庫還可輕松納入各種高標準的開發框架。

紅帽社區發展總監DianeMueller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到:

我們正在與AWS、GoogleCloud、微軟合作推出OperatorHub.io,其旨在成為一個查找支持Operators服務的公共注冊機構。

登記在列的一個好處,就是那里的所有內容都符合相關標準,能夠展示Operators集群的生命周期、管理維護、和良好的文檔記錄。

此外,Mueller提到了該公司的一個重要目標,即降低訪問Kubernetes應用程序的門檻。

我們相信,通過允許應用開發者在Kubernetes環境中提供靈活的云服務,此舉將在降低門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我們希望OperatorHub.io的引入,能夠客戶更輕松地找到提供其所需支持的服務。

據悉,這款深受歡迎的存儲庫,還得到了不少科技巨頭的青睞,合作伙伴之一、來自GoogleCloud部門的集團產品經理AparnaSinha表示:

OperatorHub.io的推出,為圍繞Operators的用戶社區和組織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集中式存儲庫。

我們期待看到OperatorHub.io的繼續成長,和推動Kubernetes社區的延伸。

c6nappa版和共創版區別

區別在于特點不同,c6nappa版提供了豐富的傳感器和模塊。整體呈現十分優雅的效果,共創版設計較為干凈清爽,頗具層次感。呈現出簡潔大方的風格,同時顯得很精致。

k8s為什么要棄用docker

原因如下:

docker比k8s發布的早;

Docker本身不兼容CRI接口,官方并沒有實現CRI的打算,同時也不支持容器的一些新需求,社區想要擺脫Dockershim的高維護成本,。

k8s不能直接與docker通信,只能與CRI運行時通信,要與Docker通信,就必須使用橋接服務(dockershim),k8s要與docker通信是通過節點代理Kubelet的Dockershim(k8s社區維護的)將請求轉發給管理容器的Docker服務。

Dockershim一直都是Kubernetes為了兼容Docker獲得市場采取的臨時方案(決定)。

k8s在過去因為Docker的熱門而選擇它,現在又因為高昂的維護成本而放棄它,我們能夠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容器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對于已經統治市場的k8s來說,Docker的支持顯得非常雞肋,移除代碼也就順理成章。

在集群中運行的容器運行時往往不需要docker這么復雜的功能,k8s需要的只是CRI中定義的那些接口。

k8s最佳應用部署方案

1.最佳應用部署方案是使用Kubernetes(簡稱K8s)進行容器化部署。2.原因是K8s具有以下優勢:首先,K8s可以自動化管理容器的部署、擴展、升級和故障恢復,提高了應用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其次,K8s提供了強大的調度和資源管理功能,可以根據應用的需求自動分配和調整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此外,K8s還支持水平擴展和負載均衡,可以應對高并發和大流量的應用場景;最后,K8s具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社區支持,可以方便地集成其他工具和服務,滿足各種應用的需求。3.除了K8s,還有其他的容器編排工具和平臺,如DockerSwarm、Mesos等,它們也可以用于應用的部署和管理。此外,根據應用的特點和需求,還可以選擇使用Serverless架構、虛擬機等其他部署方案。綜合考慮應用的規模、復雜度、可維護性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部署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kubernetes中文社區,kubectl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