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redis命令列表大全 Redis命令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redis命令列表大全的一些知識點,和Redis命令的問題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話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決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查看redis連接數

在redis-cli端使用命令info即可查看redis連接數。例如輸入info時,輸出:Clientsconnected_clients:357client_longest_output_list:0client_biggest_input_buf:0blocked_clients:0其中connected_clients即為連接數。擴展資料redis常用命令介紹:1、連接操作相關的命令quit:關閉連接(connection)auth:簡單密碼認證遠程訪問:redis-cli-hhost獲取資源緩存:getkeyname2、對value操作的命令exists(key):確認一個key是否存在del(key):刪除一個keytype(key):返回值的類型3、對String操作的命令set(key,value):給數據庫中名稱為key的string賦予值valueget(key):返回數據庫中名稱為key的string的valuegetset(key,value):給名稱為key的string賦予上一次的value4、對List操作的命令rpush(key,value):在名稱為key的list尾添加一個值為value的元素lpush(key,value):在名稱為key的list頭添加一個值為value的元素llen(key):返回名稱為key的list的長度

redis dump命令作用

dump命令

Redisdump命令用于序列化給定key,并返回被序列化的值

語法

dumpkey

1

序列化給定key,并返回被序列化的值,使用restore命令可以將這個值反序列化為Redis鍵

序列化生成的值有以下特征:

它帶有64位的校驗和,用于檢測錯誤,restore在進行反序列化之前會先檢查校驗和。值的編碼格式和RDB文件保持一致

RDB版本會被編碼在序列化值當中,如果因為Redis的版本不同造成RDB格式不兼容,那么Redis會拒絕對這個值進行反序列化操作。

序列化的值不包括任何生存時間信息

返回值

如果key不存在,那么返回nil,反之,返回序列化之后的值

Redis桌面客戶端Mac版的軟件,有哪些好的推薦

Redis是一種高性能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在“NoSQL”機制中又向前邁了一步,開發人員正在使用此存儲來為其應用程序實現可靠的性能和靈活性。Redis可用作數據庫,緩存和消息代理。它支持廣泛的數據結構和原子操作。它使用“內存中數據集”來實現優化的性能。

Redis可在Linux和Mac操作系統上運行;對于生產環境,建議在LinuxOS上使用Redis。Redis支持多種編程語言,目前正在努力使其也可用于Windows操作系統。在本文中,我們將學習如何在UbuntuLinux上安裝Redis以及如何使用RedisDesktopManager工具管理Redis。

Redis在安裝時就內建了redis-cli可以用來執行redis相關指令,只是一旦server多了起來光連線管理就令人頭痛,而RedisDesktopManager(RDM)就是套簡單易用的GUIRedis管理工具,加上支援跨平臺,使用體驗在各個平臺上相當一致,更是方便。

只是RedisDesktopManager官網上已不提供直接下載連結,而是改采付費訂閱的模式,所幸RedisDesktopManager是opensource起家還可以自行透過buildsourcecode來取得,而我在mac上buildRedisDesktopManager時可以說是阻礙重重,于是紀錄一下避免日后又build不起來。

基本環境說明macOSMojave10.14.2XCode10.1Qt5.12.0QtCreator4.8.1安裝基本工具

安裝XCode

通過APPStore搜尋并安裝XCode

2.安裝homebrew

/usr/bin/ruby-e"$(curl-fsSL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

3.用homebrew安裝git

brewinstallgit

4.用homebrew安裝qt

brewinstallqt

5.用homebrew安裝qt-creator

brewcaskinstallqt-creator編譯RedisDesktopManager

1.下載sourcecode

`

2.用Info.plist.sample

建立

info.plist

cd./src&&cp./resources/Info.plist.sample./resources/Info.plist3.build./configure直接安裝

按Command+Space并鍵入Terminal,然后按Enter/返回鍵。

在終端應用程序中運行以下命令,然后按Enter/返回鍵。等待命令完成。

ruby-e"$(curl-fsSL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dev/null2>/dev/null;brewinstallcaskroom/cask/brew-cask2>/dev/null

執行命令:

brewcaskinstallrdm

做完了!現在,您可以使用RedisDesktopManager。

redis只有一個事務隊列嗎

不是的。

任何數據庫都要有一套自己的事務控制機制,redis事務是一次可以執行多個命令,它的本質是一組命令的集合。一個事務中所有的命令都會被序列化,在事務執行的過程中會按照順序執行隊列中的命令。其它客戶端提交的命令請求會等到事務執行完畢再執行。

總的來說:redis事務就是一次性、順序性、排他性的執行一個隊列中的一系列命令。

linux啟動命令

一:啟動Nginx服務--在sbin目錄下

啟動命令:./nginx

關閉命令:./nginx-sstop和./nginx-squit

刷新配置文件:./nginx-sreload(每次對Nginx的配置文件nginx.conf修改后,都要進行重新加載配置文件)

二:進程

查看進程ps-ef|grep-ixxxx-i大概是ignore是忽略的意思這里是忽略大小寫。

殺死進程kill-9xxxx

三:防火墻

開啟防火墻serviceiptablesstart

關閉防火墻serviceiptablesstop

查看防火墻的狀態serviceiptablesstatus

永久關閉防火墻chkconfigiptablesoff

四:啟動zookeeper服務--在zookeeper的bin目錄下

開啟zookeeper服務:./zkServer.shstart

查看zookeeper狀態./zkServer.shstatus

五:啟動Redis服務--在redis的bin目錄下

以后臺的方式啟動:./redis-server../redis.conf(后面的的redis.conf路徑要根據每個人配置文件存放的位置來寫)

進入redis命令服務:./redis-cli

輸入:ping如果返回pong則表示連接成功!

六.啟動tomcat服務

Linux下tomcat服務的啟動、關閉與錯誤跟蹤,使用PuTTy遠程連接到服務器以后,通常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啟動關閉tomcat服務:

切換到tomcat主目錄下的bin目錄(cdusr/local/tomcat/bin)

1,啟動tomcat服務

方式一:直接啟動./startup.sh

方式二:作為服務啟動nohup./startup.sh&

方式三:控制臺動態輸出方式啟動./catalina.shrun動態地顯示tomcat后臺的控制臺輸出信息,Ctrl+C后退出并關閉服務

解釋:

通過方式一、方式三啟動的tomcat有個弊端,當客戶端連接斷開的時候,tomcat服務也會立即停止,通過方式二可以作為linux服務一直運行

通過方式一、方式二方式啟動的tomcat,其日志會寫到相應的日志文件中,而不能動態地查看tomcat控制臺的輸出信息與錯誤情況,通過方式三可以以控制臺模式啟動tomcat服務,

直接看到程序運行時后臺的控制臺輸出信息,不必每次都要很麻煩的打開catalina.out日志文件進行查看,這樣便于跟蹤查閱后臺輸出信息。tomcat控制臺信息包括log4j和System.out.println()等輸出的信息。

2,關閉tomcat服務

./shutdown.sh

七>啟動數據庫:

servicemysqldstart啟動

servicemysqldrestart重啟

redis如何處理客戶端的連接

連接的建立

Redis通過監聽一個TCP端口或者Unixsocket的方式來接收來自客戶端的連接,當一個連接建立后,Redis內部會進行以下一些操作:

首先,客戶端socket會被設置為非阻塞模式,因為Redis在網絡事件處理上采用的是非阻塞多路復用模型。然后為這個socket設置TCP_NODELAY屬性,禁用Nagle算法然后創建一個readable的文件事件用于監聽這個客戶端socket的數據發送

當客戶端連接被初始化后,Redis會查看目前的連接數,然后對比配置好的maxclients值,如果目前連接數已經達到最大連接數maxclients了,那么說明這個連接不能再接收,Redis會直接返回客戶端一個連接錯誤,并馬上關閉掉這個連接。

服務端處理順序

如果有多個客戶端連接上Redis,并且都向Redis發送命令,那么Redis服務端會先處理哪個客戶端的請求呢?答案其實并不確定,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客戶端對應的socket對應的數字的大小,二是kernal報告各個客戶端事件的先后順序。

Redis處理一個客戶端傳來數據的步驟如下:

它對觸發事件的socket調用一次read(),只讀一次(而不是把這個socket上的消息讀完為止),是為了防止由于某個別客戶端持續發送太多命令,導致其它客戶端的請求長時間得不到處理的情況。當然,當這一次read()調用完成后,它里面無論包含多少個命令,都會被一次性順序地執行。這樣就保證了對各個客戶端命令的公平對待。

關于最大連接數maxclients

在Redis2.4中,最大連接數是被直接硬編碼在代碼里面的,而在2.6版本中這個值變成可配置的。maxclients的默認值是10000,你也可以在redis.conf中對這個值進行修改。

當然,這個值只是Redis一廂情愿的值,Redis還會照顧到系統本身對進程使用的文件描述符數量的限制。在啟動時Redis會檢查系統的softlimit,以查看打開文件描述符的個數上限。如果系統設置的數字,小于咱們希望的最大連接數加32,那么這個maxclients的設置將不起作用,Redis會按系統要求的來設置這個值。(加32是因為Redis內部會使用最多32個文件描述符,所以連接能使用的相當于所有能用的描述符號減32)。

當上面說的這種情況發生時(maxclients設置后不起作用的情況),Redis的啟動過程中將會有相應的日志記錄。比如下面命令希望設置最大客戶端數量為100000,所以Redis需要100000+32個文件描述符,而系統的最大文件描述符號設置為10144,所以Redis只能將maxclients設置為10144–32=10112。

$./redis-server--maxclients100000[41422]23Jan11:28:33.179#Unabletosetthemaxnumberoffileslimitto100032(Invalidargument),settingthemaxclientsconfigurationto10112.

所以說當你想設置maxclients值時,最好順便修改一下你的系統設置,當然,養成看日志的好習慣也能發現這個問題。

具體的設置方法就看你個人的需求了,你可以只修改此次會話的限制,也可以直接通過sysctl修改系統的默認設置。如:

ulimit-Sn100000#Thiswillonlyworkifhardlimitisbigenough.sysctl-wfs.file-max=100000

輸出緩沖區大小限制

對于Redis的輸出(也就是命令的返回值)來說,其大小經常是不可控的,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命令,能夠產生體積龐大的返回數據。另外也有可能因為執行命令太多,產生的返回數據的速率超過了往客戶端發送的速率,這時也會產生消息堆積,從而造成輸出緩沖區越來越大,占用過多內存,甚至導致系統崩潰。

所以Redis設置了一些保護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這些機制作用于不同種類的客戶端,有不同的輸出緩沖區大小限制,限制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大小限制,當某一個客戶端的緩沖區超過某一大小時,直接關閉掉這個客戶端連接另一種是當某一個客戶端的緩沖區持續一段時間占用空間過大時,也直接關閉掉客戶端連接

對于不同客戶端的策略如下:

對普通客戶端來說,限制為0,也就是不限制,因為普通客戶端通常采用阻塞式的消息應答模式,如:發送請求,等待返回,再發請求,再等待返回。這種模式通常不會導致輸出緩沖區的堆積膨脹。對于Pub/Sub客戶端來說,大小限制是32m,當輸出緩沖區超過32m時,會關閉連接。持續性限制是,當客戶端緩沖區大小持續60秒超過8m,也會導致連接關閉。而對于Slave客戶端來說,大小限制是256m,持續性限制是當客戶端緩沖區大小持續60秒超過64m時,關閉連接。

上面三種規則都是可配置的。可以通過CONFIGSET命令或者修改redis.conf文件來配置。

輸入緩沖區大小限制

Redis對輸入緩沖區大小的限制比較暴力,當客戶端傳輸的請求大小超過1G時,服務端會直接關閉連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客戶端或服務端bug導致的輸入緩沖區過大的問題。

Client超時

對當前的Redis版本來說,服務端默認是不會關閉長期空閑的客戶端的。但是你可以修改默認配置來設置你希望的超時時間。比如客戶端超過多長時間無交互,就直接關閉。同理,這也可以通過CONFIGSET命令或者修改redis.conf文件來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超時時間的設置,只對普通客戶端起作用,對Pub/Sub客戶端來說,長期空閑狀態是正常的。

另外,實際的超時時間可能不會像設定的那樣精確,這是因為Redis并不會采用計時器或者輪訓遍歷的方法來檢測客戶端超時,而是通過一種漸近式的方式來完成,每次檢查一部分。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可能你設置的超時時間是10s,但是真實執行的時間是超時12s后客戶端才被關閉。

CLIENT命令

Redis的CLIENT命令能夠實現三種功能:檢查連接的狀態,殺掉某個連接以及為連接設置名字。

CLIENTLIST命令能夠獲取當前所有客戶端的狀態,使用方法如下:

redis127.0.0.1:6379>clientlistaddr=127.0.0.1:52555fd=5name=age=855idle=0flags=Ndb=0sub=0psub=0multi=-1qbuf=0qbuf-free=32768obl=0oll=0omem=0events=rcmd=clientaddr=127.0.0.1:52787fd=6name=age=6idle=5flags=Ndb=0sub=0psub=0multi=-1qbuf=0qbuf-free=0obl=0oll=0omem=0events=rcmd=ping

如上面命令的輸出可知,目前此Redis有兩個客戶端連接,每一行表示一個連接的各項信息:

addr:客戶端的TCP地址,包括IP和端口fd:客戶端連接socket對應的文件描述符句柄號name:連接的名字,默認為空,可以通過CLIENTSETNAME設置age:客戶端存活的秒數idle:客戶端空閑的秒數flags:客戶端的類型(N表示普通客戶端,更多類型見http://redis.io/commands/client-list)omem:輸出緩沖區的大小cmd:最后執行的命令名稱

你可以查看CLIENTLIST的文檔來具體查看所有輸出的含義。

當你通過上面命令獲取到客戶端列表后,就可以通過CLIENTKILL命令來殺死指定的連接了。CLIENTKILL的參數就是上面的addr值。

如上面提到的CLIENTSETNAME和CLIENTGETNAME可以用來為一個連接設置一個名字。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