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osi參考模型是由哪個組織提出的,osi模型的七個層次從低到高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osi參考模型是由哪個組織提出的,以及osi模型的七個層次從低到高對應的知識點,文章可能有點長,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閱讀完,增長自己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可以解決了您的問題,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osi模型中文名稱

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英語: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縮寫為OSI),簡稱為OSI模型(OSImodel),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絡的標準框架。定義于ISO/IEC7498-1。

osi采用的形式

OSI參考模型:

一、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二、各層功能:

1、物理層: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它主要關心的是通過物理鏈路從一個節點向另一個節點傳送比特流,物理鏈路可能是銅線、衛星、微波或其他的通訊媒介。物理層關心的是鏈路的機械、電氣、功能和規程特性。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為網絡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幀。數據幀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稱MAC地址)、控制碼、數據及校驗碼等信息。該層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校驗、確認和反饋重發等手段,將不可靠的物理鏈路轉換成對網絡層來說無差錯的數據鏈路。數據鏈路層還要協調收發雙方的數據傳輸速率,即進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來不及處理發送方來的高速數據而導致緩沖器溢出及線路阻塞。

3、網絡層:網絡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該層的主要作用是解決如何使數據包通過各結點傳送的問題,即通過路徑選擇算法(路由)將數據包送到目的地。為避免通信子網中出現過多的數據包而造成網絡阻塞,需要對流入的數據包數量進行控制(擁塞控制)。當數據包要跨越多個通信子網才能到達目的地時,還要解決網際互連的問題。

4、傳輸層: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該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使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在兩個傳輸實體間的一條主機到主機的、可由用戶控制和設定的、可靠的數據通路。傳輸層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段或報文。

5、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會話層得名的原因是它很類似于兩個實體間的會話概念。例如,一個交互的用戶會話以登錄到計算機開始,以注銷結束。

6、表示層: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如果必要,該層可提供一種標準表示形式,用于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表示格式轉換成網絡通信中采用的標準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7、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絡的接口。該層通過應用程序來完成網絡用戶的應用需求,如文件傳輸、收發電子郵件等。

osi參考模型的前身

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最著名的標準是ISO/iIEC7498,又稱為X.200協議。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osi是由誰制定的

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

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簡稱為OSI模型(OSImodel),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絡的標準框架。定義于ISO/IEC7498-1。

它有三個基本的功能:提供給開發者一個必須的、通用的概念以便開發完善、可以用來解釋連接不同系統的框架。

osi是誰提出的一種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OSI(開放系統互聯)模型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84年提出的一種標準參考模型,是一種關于由不同供應商提供的不同設備和應用軟件之間的網絡通信的概念性框架結構。它被公認為是計算機通信和internet網絡通信的一種基本結構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什么標準

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開放式系統互聯。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最著名的標準是ISO/iIEC7498,又稱為X.200協議。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開放系統OSI標準定制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這就是分層的體系結構方法。在OSI中,采用了三級抽象,即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定說明。

OSI參考模型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層所包含的可能的服務。它是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協議的制定,也是對網絡內部結構最精練的概括與描述。

OSI的服務定義詳細說明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某一層的服務就是該層及其下各層的一種能力,它通過接口提供給更高一層。各層所提供的服務與這些服務是怎么實現的無關。同時,各種服務定義還定義了層與層之間的接口和各層的所使用的原語,但是不涉及接口是怎么實現的。

OSI標準中的各種協議精確定義了應當發送什么樣的控制信息,以及應當用什么樣的過程來解釋這個控制信息。協議的規程說明具有最嚴格的約束。ISO/OSI參考模型并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ISO/OSI參考模型只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在OSI范圍內,只有在各種的協議是可以被實現的而各種產品只有和OSI的協議相一致才能互連。這也就是說,OSI參考模型并不是一個標準,而只是一個在制定標準時所使用的概念性的框架。

在歷史來看,在制定計算機網絡標準方面起著很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是CCITT和ISO。CCITT與ISOTC97的工作領域是不同的,CCITT主要是從通信角度考慮一些標準的制定,而ISO的TC97則關心信息的處理與網絡體系結構。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與信息處理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了。于是,通信與信息處理就都成為了CCITT與TC97共同關心的領域。CCITT的建議書X.200就是開放系統互連的基本參考模型,它和ISO7498基本是相同的。

最早的時候網絡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擁有了網絡技術,公司內部計算機可以相互連接。可以卻不能與其它公司連接。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計算機之間相互傳輸的信息對方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互聯。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絡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絡。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能互聯了。

好了,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