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ospf協議在哪一層的問題并不復雜,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ospf配置命令,因此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ospf協議在哪一層的一些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的分析吧!
ospf協議是域內路由協議還是域間
OSPF是域內路由,常見的域內路由還有RIP、is-is、EIGRP等,域間路由一般常用的就是BGP。
ospf協議中的環回地址
換回地址的特點是路由器只要能正常使用該端口就可以使up,up狀態,不會受外界線路影響。比如光纖斷掉,連接光纖的接口就down了。基于這個特性,我們常有環回端口標識這個設備。ospf有RouterID這個概念,作用是標識這個路由器,在ospf數據庫中該路由器其他設備就看到的是RouterID。環回口不會隨意的down掉,所以能更好的表示他。另外再說一下ospf中建立鄰居,shum-link,vir-link都要有這個RouterID。
tcp怎么分層每一層的協議
TCP/IP協議族是一個四層協議系統,自底向下依次分別是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1、數據鏈路層
網卡接口的網絡驅動程序運行在數據鏈路層。網絡驅動程序處理數據在物理媒介(比如以太網)上的傳輸。網絡驅動程序隱藏了物理媒介的電氣特性,為上層協議提供了統一的接口。
ARP協議:地址解析協議。根據IP地址獲取物理地址。
RARP協議:逆地址解析協議。根據物理地址獲取IP地址。
2、網絡層
網絡層功能是數據包的選路和轉發。廣域網通常使用眾多分級的路由器連接分散的主機和局域網,因此需要網絡層確定主機的通信路徑。網絡層對上層隱藏了拓撲連接的細節,對傳輸層和網絡應用層來說,它們感覺不到通信的雙方的數據包要經過多次轉發,它們會感覺到通信的雙方是直接連接的。
IP協議:因特網協議。尋找合適的轉發路由器,將數據包交給路由器轉發。
ICMP協議:因特網控制保溫協議。用作檢測網絡連接。
3、傳輸層
為兩臺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通信,只關心通信的兩端的信息,不在乎數據包的中轉過程(如關心數據是否正確到達另一方,不關心如何到達的)。負責數據的收發、鏈路的超時重連等。
TC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
UDP協議:用戶數據報協議。
3.1、TCP協議的特點
為應用層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基于流的服務。
可靠:TCP協議使用超時重傳、數據確認等方式確保數據包被正確發送到目的端。
面向連接:使用TCP協議的雙方必須先建立TCP連接,并為該連接維持一些必要的數據(連接狀態、讀寫緩沖區等)當通信結束是,雙方關閉連接以釋放這些數據。
基于流:數據沒有邊界(長度)限制。它源源不斷從一端流向另一端。發生端可以逐個直接向數據流寫入數據,接收端可以逐個直接讀取。
3.2、UDP協議的特點
為應用層提供不可靠、無連接、基于數據報的服務。
不可靠:無法保證數據正確地傳送到目的端。數據丟失或目的端校驗數據發現數據將之丟棄時UDP協議僅通知發送失敗。
無連接:雙方不保持長久的連接,每次發生數據都要指定目的地址(IP地址等信息)。
基于數據報:每個UDP數據報都有一個長度,接收端必須以該長度為最小單位將所有內容一次性讀出,否則數據將被截斷。
4、應用層
處理應用程序的邏輯。基于其他三層的網絡協議實現一些應用程序的邏輯和功能。
ping:應用程序,基于ICMP報文檢測網絡連接。
telnet:遠程登錄協議。
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動態路由更新協議,用于路由器間的通信。
DNS:域名服務協議,提供機器域名到IP地址的轉換。
ospf協議中有什么路由角色
在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中,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路由角色:
1.ABR(AreaBorderRouter,區域邊界路由器):ABR是連接兩個或多個不同OSPF區域的路由器。它在不同區域之間進行路由轉發,并負責將區域之間的信息傳遞。
2.ASBR(AutonomousSystemBoundaryRouter,自治系統邊界路由器):ASBR是連接OSPF域和其他自治系統的路由器。它負責在OSPF域內與外部網絡之間進行路由傳播。
3.DR(DesignatedRouter,指定路由器):在OSPF網絡中,為了減少鏈路狀態廣播的開銷,防止網絡拓撲和路由信息過多,DR角色由區域內的某個OSPF路由器擔任。DR負責接收和發送網絡的鏈路狀態信息,然后將信息分發給其他路由器。
4.BDR(BackupDesignatedRouter,備份指定路由器):BDR是DR的備份,當DR失效時,BDR會接替DR的角色,承擔鏈路狀態信息的傳播和管理。
除了上述路由角色外,還有普通的OSPF路由器,它們不具備特殊路由角色,但仍然參與OSPF協議的路由計算和更新。每個OSPF路由器都負責維護自己的鏈路狀態數據庫(LinkStateDatabase)和進行路由計算,以便選擇最佳路徑。
ospf的o區域指
在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協議中,"O"區域指的是OSPF的主要區域,也稱為BackboneArea(骨干區域)或Area0。它是OSPF網絡中最重要的區域,所有其他區域都必須與之直接或間接連接。
在OSPF中,網絡被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符。這些區域之間通過區域邊界路由器(AreaBorderRouter,ABR)進行連接。而"O"區域(Area0)是所有其他區域的核心,它負責轉發來自其他區域的數據,并提供跨區域的最短路徑計算。
"O"區域的存在使得OSPF網絡具有層次結構,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網絡規模。通過將網絡劃分為多個區域,可以減少路由器之間的鄰居關系數量,降低鏈路狀態數據庫(LinkStateDatabase)的規模,并提高網絡的可擴展性和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O"區域并不是OSPF協議的必需部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至少有一個"O"區域作為骨干區域。這樣可以更好地組織和管理網絡,并提供更高效的路由計算和轉發。
希望這個解釋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關于ospf協議在哪一層,ospf配置命令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