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如何從外部安全訪問k8s集群內部服務,以及k8s 容器訪問外部數據庫的相關問題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面我們開始吧!
內網k8s機群pod如何上網
1、內網K8s機群中的Pod上網可以通過配置Kubernetes的Service和Endpoints、使用HostNetwork、NodePort或ExternalIPs等方式實現。
2、考慮到Pod網絡實現技術眾多,為了簡化集成,K8S支持CNI(容器網絡接口)這樣一個標準。不同的網絡技術可以通過CNI以插件的形式和K8S進行集成。K8S中的kubelet通過CNI接口去操作Pod網絡(如刪除或添加網絡接口),從而無需關心Pod網絡的底層具體實現細節。
3、若辦公網絡至交換機間有多個網關,需在這些網關上設置合適的路由。至此,基本打通了外部直接訪問Pod IP的能力。然而,Cluster IP訪問存在限制,通常Calico并未廣播Service IP。可通過檢查交換機接收到的IP段確認。解決方案是打開相關設置。為了在無需記憶IP的情況下訪問服務,將K8s內部DNS暴露出來。
4、NodePort:每個Node分配靜態端口,外部流量可通過訪問任意Node的該端口訪問Service,但需注意安全風險。LoadBalancer:使用云廠商提供的負載均衡器分發外部流量,但需注意成本問題。Ingress:Ingress控制器負責將外部HTTP(S)流量路由到集群內的Service。
5、hostNetwork的基本配置 當Pod的spec中設置了hostNetwork: true時,Pod就會使用宿主機的網絡。這意味著Pod內的容器將能夠直接訪問宿主機的網絡配置,包括IP地址、端口等。同時,Pod也將使用宿主機的DNS配置,除非通過DNS策略進行修改。DNS策略配置 在hostNetwork模式下,Pod默認會使用宿主機的DNS配置。
k8s的hostNetwork配置
1、K8s的hostNetwork配置 在Kubernetes中,hostNetwork配置允許Pod直接使用宿主機的網絡命名空間,這意味著Pod將共享宿主機的網絡棧,包括IP地址、端口、網絡接口等。這種配置在某些特定場景下非常有用,比如需要直接訪問宿主機的網絡資源或者需要高性能網絡傳輸時。下面將詳細解釋hostNetwork的配置及其相關注意事項。
2、內網K8s機群中的Pod上網可以通過配置Kubernetes的Service和Endpoints、使用HostNetwork、NodePort或ExternalIPs等方式實現。配置Kubernetes的Service和Endpoints 通過將外部服務抽象為Kubernetes Service,并手動指定Endpoints(如果外部服務的IP地址是固定的),Pod可以像訪問集群內部服務一樣訪問外部服務。
3、首先,確保辦公網段與Kubernetes集群網段不同,實現網絡連接的關鍵在于路由方案。建議選擇三層路由方案或Host-GW,避免因數據包封包解包過程中路由方向丟失。我所用的集群是Calico,且關閉了IPIP模式。具體IP配置需依據Calico文檔。選擇Calico的Route Reflectors(RR)或Full-Mesh模式時,需權衡資源消耗。
k8s網絡模式詳解
K8s(Kubernetes)網絡模式主要包括基礎通行層、服務發現層、K8s網絡通信模型以及“扁平網絡”的三種典型實現方式。基礎通行層 同一Pod內容器通信:容器共享同一個網絡命名空間,相當于同一房間的室友,性能損耗為0%。同節點Pod通信:數據通過Linux網橋傳輸,延時低,但需注意默認docker0網段可能沖突。
K8s(Kubernetes)網絡模式主要包括基礎通行層、服務發現層、K8s網絡通信模型以及“扁平網絡”的實現方式。基礎通行層 同一Pod內容器通信:容器共享同一個網絡命名空間,相當于同一房間的室友,性能損耗為0%。同節點Pod通信:數據通過Linux網橋傳輸,延時極小,但需注意默認docker0網段可能沖突。
覆蓋網絡模式(Overlay Network)采用 IPIP 或 VXLAN 協議對底層網絡數據報文進行封裝,然后通過上層覆蓋網絡通信。適用場景:如果集群 Node 節點處于不同的二層網絡中,可能由于到達目標主機的跳數太多導致性能下降,建議采用該模式。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