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springcloud是rpc框架嗎這個問題的一些問題點,包括nacos是rpc框架嗎也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析分析,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還望您關注下本站哦,謝謝~
spring cloud和dubbo哪個會被淘汰
事實上,很多系統根本就沒必要用什么所謂微服務。目前過度設計已經泛濫,明明是一個用戶數量有限,功能并不復雜的系統,也要套用所謂的微服務架構,或者要大搞所謂中臺,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最后系統運維還比較復雜,需要持續投入運維。
以服務調用的方式,固然可以有更好的復用性,也可以解耦復雜系統。但實際上,我認為微服務也僅僅是組件化的一種實現方式。對于組件化,廣義的講,有多種實現方式:
第一種,最原始的方式就是以靜態函數庫或者包的形式存在。這種形式優點是開發方式簡單,調用效率高,數據以參數方式進行傳遞,但耦合度也高,底層組件函數一旦發生變化,則需要重新編譯整個工程。通常對于不經常發生變化的基礎函數庫,可以用這種形式進行開發,形成所謂的公共函數庫,供大家使用。
第二種,稱之為動態函數庫,在windows環境下以dll形式存在,linux環境下以so形式存在。動態函數庫相對于靜態函數庫,優勢在于可以在運行時動態加載,可以在不用重新啟動整個應用的情況下進行更新。缺點是動態函數不能共享原應用程序的存儲空間,導致動態函數調用有時需要傳遞大量參數,導致一些不便。動態函數庫也具有一定耦合度,函數名和參數必須嚴格按照約定調用,否則會報錯。在早期單體架構下,動態函數庫還是有大量使用的。
第三種,就是目前所謂的微服務架構了。微服務事實上也是可以看作是一種函數調用方式,提供基于RPC和restful遠程調用方式。調用時需要傳遞調用的服務名稱及數據報文。這種方式耦合度自然是比較低一些的,但是調用效率肯定低于函數調用方式,主要是數據傳輸和報文解析方面消耗的時間。此外還需要考慮通訊流量控制,超時機制,服務尋址,服務可用性等方面的問題。因而降低耦合度,事實上是以增加了系統的整體復雜度和降低調用效率為代價的。個人認為不應該過度解耦,或者僅僅強調可復用性。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必須要充分評估這種代價是否值得。
第四種,就更進一步,即以獨立的系統存在,該系統具有獨立性和完備性,可以不過于依賴其他外部系統獨立運行,對外部以服務或api的形式進行交互。例如,單點登錄系統,信貸系統,核心系統等。
因而,在系統架構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評估,不應該過分側重于某一方面特性的實現,否則就是過猶不及,最后導致整體出現問題。
個人認為,目前大部分所謂基于微服務的中臺系統就是陷入了過于強調解耦的誤區,導致過度的解耦設計,而忽略了由此帶來的弊端,最后陷入了泥潭。
當前主流的RPC框架有哪些
不知道題主說的是不是Java中的PRC框架。下面小冷就說下Java中的集中常見的RPC框架,RPC呢是遠程過程調用框架,也就是說兩臺服務器A,B,一個應用部署在A服務器上,另一個應用部署在B服務器上,A服務器上的應用想要調用B服務器上的應用提供的方法/函數,由于不在一個內存空間,不能直接調用,需要通過網絡來表達調用的語意和傳遞調用的參數。提供這種服務的框架我們就叫他RPC框架,RPC是遠程過程調用的簡稱,廣泛應用在大規模分布式應用中,作用是有助于系統的垂直拆分,使系統更易拓展。Java中的RPC框架比較多,各有特色,廣泛使用的有Hessian、CXF、Dubbo、Dubbox、SpringCloud、gRPC、thrift等。RPC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夠跨語言,多端調用。我記得收藏的有一篇博客就是寫RPC的,下面我們對比一下以上RPC框架功能比較:
下面是實際應用場景中的選擇:
SpringCloud:Spring全家桶,用起來很舒服,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可惜因為發布的比較晚,國內還沒出現比較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試水,不過畢竟有Spring作背書,還是比較看好。
Dubbox:相對于Dubbo支持了REST,估計是很多公司選擇Dubbox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使用Dubbo的RPC調用方式,服務間仍然會存在API強依賴,各有利弊,懂的取舍吧。
Thrift:如果你比較高冷,完全可以基于Thrift自己搞一套抽象的自定義框架吧。
Montan:可能因為出來的比較晚,目前除了新浪微博16年初發布的,
Hessian:如果是初創公司或系統數量還沒有超過5個,推薦選擇這個,畢竟在開發速度、運維成本、上手難度等都是比較輕量、簡單的,即使在以后遷移至SOA,也是無縫遷移。
rpcx/gRPC:在服務沒有出現嚴重性能的問題下,或技術棧沒有變更的情況下,可能一直不會引入,即使引入也只是小部分模塊優化使用。
至于項目中用那種rpc框架,這個還是根據項目類型來好一點,如果是一個小型項目的話就沒有必要使用,如果是一個中大型的項目的話這個用那種要考慮好,后期更換的話比較麻煩。
從使用場景和功能比較,相信題主對常用的JavaRPC框架有一定了解了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小冷,一個剛開始創組的小白,希望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既然有http請求,為什么還要用rpc調用
首先http和rpc并不是一個并行概念。
rpc是遠端過程調用,其調用協議通常包含傳輸協議和序列化協議。
傳輸協議包含:如著名的[gRPC](grpc/grpc.io)使用的http2協議,也有如dubbo一類的自定義報文的tcp協議。
序列化協議包含:如基于文本編碼的xmljson,也有二進制編碼的protobufhessian等。
因此我理解的你想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什么要使用自定義tcp協議的rpc做后端進程通信?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搞清楚http使用的tcp協議,和我們自定義的tcp協議在報文上的區別。
首先要否認一點http協議相較于自定義tcp報文協議,增加的開銷在于連接的建立與斷開。http協議是支持連接池復用的,也就是建立一定數量的連接不斷開,并不會頻繁的創建和銷毀連接。二一要說的是http也可以使用protobuf這種二進制編碼協議對內容進行編碼,因此二者最大的區別還是在傳輸協議上。
HTTP有用信息占比少,畢竟HTTP工作在第七層,包含了大量的HTTP頭等信息。其次是效率低,還是因為第七層的緣故。還有,其可讀性似乎沒有必要,因為我們可以引入網關增加可讀性。此外,使用HTTP協議調用遠程方法比較復雜,要封裝各種參數名和參數值。
通用定義的http1.1協議的tcp報文包含太多廢信息,一個POST協議的格式大致如下:
HTTP/1.0200OK
Content-Type:text/plain
Content-Length:137582
Expires:Thu,05Dec199716:00:00GMT
Last-Modified:Wed,5August199615:55:28GMT
Server:Apache0.84
<html>
<body>HelloWorld</body>
</html>
即使編碼協議也就是body是使用二進制編碼協議,報文元數據也就是header頭的鍵值對卻用了文本編碼,非常占字節數。如上圖所使用的報文中有效字節數僅僅占約30%,也就是70%的時間用于傳輸元數據廢編碼。當然實際情況下報文內容可能會比這個長,但是報頭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可觀的。
那么假如我們使用自定義tcp協議的報文如下:
報頭占用的字節數也就只有16個byte,極大地精簡了傳輸內容,采用自定義tcp協議的rpc來進行通信減少了通訊內容,可以提高通訊效率。
所謂的效率優勢是針對http1.1協議來講的,http2.0協議已經優化編碼效率問題,像grpc這種rpc庫使用的就是http2.0協議。這么來說吧http容器的性能測試單位通常是kqps,自定義tpc協議則通常是以10kqps到100kqps為基準
簡單來說成熟的rpc庫相對http容器,更多的是封裝了“服務發現”,"負載均衡",“熔斷降級”一類面向服務的高級特性。可以這么理解,rpc框架是面向服務的更高級的封裝。如果把一個httpservlet容器上封裝一層服務發現和函數代理調用,那它就已經可以做一個rpc框架了。
所以為什么要用rpc調用?因為良好的rpc調用是面向服務的封裝,針對服務的可用性和效率等都做了優化。單純使用http調用則缺少了這些特性。
現在都流行什么框架呢
技術上講,java這塊兒目前幾個
大方向一,傳統ssm如果你現在還只會ssmssh的話,你肯定會被淘汰
二,微服務springboot如果只會用,三年內就會被淘汰。會配置,你暫時安全。
三,分布式架構springclouddubbo如果只會寫模塊兒,三年內就淘汰。如果你會配置dubbo,你大概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
四,大數據分析hadoop這塊兒我不熟,不敢妄言。不過做大數據,沒有碩士以上學歷,基本你沒機會入門。另外請好好研究一下juc,否則同樣入不了門。
關于springcloud是rpc框架嗎,nacos是rpc框架嗎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