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好,相信很多人對osi七層模型分別是都不是特別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下關于osi七層模型分別是以及ISO通信標準分哪7層的問題知識,還望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路由器工作在OSI七層模型的哪一層
路由器是在OSI七層網絡模型中的第三層——網絡層操作的。
路由器內部有一個路由表,這表標明了如果要去某個地方,下一步應該往哪走。路由器從某個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它首先把鏈路層的包頭去掉(拆包),讀取目的IP地址,然后查找路由表,若能確定下一步往哪送,則再加上鏈路層的包頭(打包),把該數據包轉發出去;如果不能確定下一步的地址,則向源地址返回一個信息,并把這個數據包丟掉。osi七層協議的單位分別是
網絡七層協議: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應用層6表示層5會話層4傳輸層3網絡層2數據鏈路層1物理層其中高層,
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絡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協議分層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討論和學習協議的具體細節。
2、層間的標準接口有利于項目的模塊化。
3、營造更好的互聯環境。
4、降低了復雜性,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使產品開發更快。
5、每一層利用相鄰的底層服務,更容易記住每一層的功能。
對OSI七層模型各層的了解
1.OSI模型把網絡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每一層對于上一層來講是透明的,上層只需要使用下層提供的接口,并不關心下層是如何實現的。
2.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絡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在它的兩個主要協議出現以后被稱為TCP/IP參考模型(TCP/IPReferenceModel)。這一網絡協議共分為四層:網絡訪問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3.TCP/IP模型的分層及與OSI參考模型的對應關系為:網絡接口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運輸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運輸層;應用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5、6、7層。OSI模型的網絡層同時支持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通信,但是傳輸層只支持面向連接的通信;TCP/IP模型的網絡層只提供無連接的服務,但是傳輸層上同時提供兩種通信模式。TCP/IP主要特點(1)TCP/IP協議不依賴于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件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準,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件和軟件的實用系統。(2)TCP/IP協議并不依賴于特定的網絡傳輸硬件,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絡。用戶能夠使用以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Ring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絡傳輸硬件。(3)統一的網絡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4)標準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OSI七層模型中上三層為子網,下三層為子網
OSI7層中,上四層是資源子網絡,低3層是通信子網,呵呵,有時候把第4層傳輸層單獨拿出來了,就變成你這個疑問了,答案是:資源,通信
osi七層模型對應協議怎么記
關于這個問題,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記憶OSI七層模型對應的協議:
1.應用層:應用層協議(HTTP、FTP、SMTP、POP3、IMAP、DNS)的首字母縮寫為“H、F、S、P、I、D”,可以記憶為“海風四朵花,愛唱歌的人”。
2.表示層:表示層協議(SSL、TLS、ASCII、EBCDIC)的首字母縮寫為“S、T、A、E”,可以記憶為“十堰阿偉哥,愛吃”,即“S、T、A、E”讀音類似于“吃”。
3.會話層:會話層協議(RPC、NetBIOS、SMB、SSH)的首字母縮寫為“R、N、S、S”,可以記憶為“人妖閑聊時,訴說心里事”。
4.傳輸層:傳輸層協議(TCP、UDP)的首字母縮寫為“T、U”,可以記憶為“TCP是有序傳輸,UDP是無序傳輸”。
5.網絡層:網絡層協議(IP、ICMP、ARP、RARP)的首字母縮寫為“I、I、A、R”,可以記憶為“愛看愛人,愛人愛看”。
6.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協議(Ethernet、PPP、SLIP、ARP)的首字母縮寫為“E、P、S、A”,可以記憶為“艾滋病普及啦,少啪啪,啊”。
7.物理層:物理層協議(RS-232、V.35、RJ45、802.11)的首字母縮寫為“R、V、R、8”,可以記憶為“人在人間,花在樹上,人類不需要物理層,八到就行”。
簡述ISO/OSI七層模型結構,并說明各層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由下至上為1至7層,分別為:
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
表示層(Presentationlayer)
會話層(Sessionlayer)
傳輸層(Transportlayer)
網絡層(Networklayer)
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物理層(Physicallayer)
其中上三層稱之為高層,定義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和人機界面。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三層負責把電腦能看懂的東西轉化為你能看懂的東西,或把你能看懂的東西轉化為電腦能看懂的東西。
下四層稱之為底層,定義的是數據如何端到端的傳輸(end-to-end),物理規范以及數據與光電信號間的轉換。
下面一層一層的來說明:
應用層,很簡單,就是應用程序。這一層負責確定通信對象,并確保由足夠的資源用于通信,這些當然都是想要通信的應用程序干的事情。
表示層,負責數據的編碼、轉化,確保應用層的正常工作。這一層,是將我們看到的界面與二進制間互相轉化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語言與機器語言間的轉化。數據的壓縮、解壓,加密、解密都發生在這一層。這一層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將數據處理為不同的格式,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件擴展名。
會話層,負責建立、維護、控制會話,區分不同的會話,以及提供單工(Simplex)、半雙工(Half
duplex)、全雙工(Fullduplex)三種通信模式的服務。我們平時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這一層。
傳輸層,負責分割、組合數據,實現端到端的邏輯連接。數據在上三層是整體的,到了這一層開始被分割,這一層分割后的數據被稱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連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連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務,流控(Flow
control)等都發生在這一層。
網絡層,負責管理網絡地址,定位設備,決定路由。我們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這一層。上層的數據段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后叫做包(Packet),包有兩種,一種叫做用戶數據包(Data
packets),是上層傳下來的用戶數據;另一種叫路由更新包(Route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發出來的,用來和其他路由器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
數據鏈路層,負責準備物理傳輸,CRC校驗,錯誤通知,網絡拓撲,流控等。我們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換機都工作在這一層。上層傳下來的包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后叫做幀(Frame)。
物理層,就是實實在在的物理鏈路,負責將數據以比特流的方式發送、接收。
文章分享結束,osi七層模型分別是和ISO通信標準分哪7層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嗎?歡迎再次光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