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tcpip五層模型協議,以及tcpip五層結構圖對應的知識點,文章可能有點長,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閱讀完,增長自己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可以解決了您的問題,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tcpip協議參考模型第二層是
數據鏈路層是TCP/IP五層參考模型的第二層,介與物理層和網絡層之間,它定義了在單個連路上如何傳輸數據。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絡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絡層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特點:
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為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
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處理傳輸差錯、調借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
在兩個網絡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道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五層協議的網絡設備有哪些
網絡協議分層:
鏈路層:有時也稱作鏈路層或網絡接口層,通常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中對應的網絡接口卡。他們一起處理與電纜的物理接口細節。
網絡層:有時也稱為互聯網層,處理分組在網絡中的活動,例如分組的選路。在TCP/IP協議簇中,網絡層協議包括IP協議,ICMP協議(Internet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以及IGMP協議(Internet組管理協議)(ps:分片是在網絡成上發生的。)
傳輸層:主要為了兩臺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協議簇中,有兩個互不想通的傳輸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UDP(用戶數據協議)TCP為兩臺主機提供高可靠性的數據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應用程序交給他的數據分成合適的大小塊交給下面的網絡層,確認接收到的分組,設置發送最后確認分組的超時時鐘等。由于傳輸層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應用層可以忽略所有的這些細節。UDP它只是把稱作數據的分組從一個主機發送到另一個主機,但并不保證該數據報能到達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需由應用層來提供。(這一層也出出現分片的現象,正是傳輸層的分片使得網絡層盡可能不出現分片的現象分片分段關系)
應用層:負責處理特定的應用程序細節。例如telnet遠程登錄;FTP文件傳輸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簡而言之:鏈路層是i處理以太網幀和物理傳輸媒介的關系;網絡層處理上層數據的分組;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提供用戶使用哪種協議。
在TCP/IP協議簇中,網絡層IP提供的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只是盡可能快的把分組從源節點送到目的節點,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證。另一方面,TCP在不可靠的IP層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傳輸層,為了提供這種可靠的服務,TCP采用了超時重傳、發送和接收端的確認分組等機制。傳輸層和網絡層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
ICMP是IP協議的附屬協議。IP層用它來與其他主機或路由器交換錯誤報文和其他重要信息。主要被IP使用,但也有直接使用此協議的,例如Ping和traceroute
IGMP是Internet組管理協議。它用來把一個UDP數據報多播到多個主機上。
當應用程序用TCP傳送數據時,數據被送入協議棧中,然后逐個通過每一層直到被當做一串比特流送入網絡。其中每一層對收到的數據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時還要增加尾部信息)。TCP傳給IP的數據單元稱作TCP報文段或簡稱TCP段(TCPsegment)。IP傳給網絡接口層的數據單元稱作IP數據報(IPdatagram)。通過以太網傳輸的比特流稱作幀(Frame).以太網數據幀的物理特性是其長度必須在46~1500字節之間。(這個數字是以太網幀的負載。不包括以太網棧的首位長度、間隙等)
IP和網絡接口層之間傳送的數據單元應該是分組(packet).分組既可以是一個IP數據報,也可以是IP數據報的一個片(fragment)
由于TCP、UDP、ICMP和IGMP都要想IP傳送數據,因此IP必須在生成的IP首部中加入某種標志,以表明數據屬于那一層。因此,IP在首部中存入一個長度為8bit的數值,稱為協議域。1表示ICMP協議,2表示IGMP協議,6表示為TCP協議,17為UDP協議。
telnet的TCP端口號為:23
tftp的端口號為:69
以太網、令牌環網、點對點的鏈接和FDDI這些都是不同類型的物理網絡。
網線、集線器-----工作在物理層
網橋、網卡、交換機-----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路由器-----工作在網絡層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tcp的五協議順序
TCP/IP協議棧的五層協議順序如下:
1.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該層提供應用程序與網絡之間的接口,例如HTTP、FTP、SMTP和DNS等協議。
2.傳輸層(TransportLayer):該層主要負責數據的傳輸控制和錯誤恢復,包括TCP和UDP兩種協議。
3.網絡層(InternetLayer):該層主要負責數據包的路由選擇和轉發,包括IP協議。
4.物理層(PhysicalLayer):該層負責將比特流轉換成適合傳輸的信號,以及在物理媒介上進行傳輸時的編碼、調制和解調等操作。
這五個層次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組成了TCP/IP協議棧。其中,應用層和傳輸層是實現互聯網通信的關鍵部分,而網絡層和物理層則提供了底層的數據傳輸基礎設施。
tcpip五層結構層次及功能
tcpip是一個網絡通信模型,以及一整個網絡傳輸協議家族,為互聯網的基礎通信架構。
tcpip五層結構層次及功能:
1.IP
IP層接收由更低層(網絡接口層例如以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發來的數據包,并把該數據包發送到更高層---TCP或UDP層;
相反,IP層也把從TCP或UDP層接收來的數據包傳送到更低層。
2.TCP
TCP是面向連接的通信協議,通過三次握手建立連接,通訊完成時要拆除連接,由于TCP是面向連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訊。
3.UDP
UDP是面向無連接的通訊協議,UDP數據包括目的端口號和源端口號信息,由于通訊不需要連接,所以可以實現廣播發送。
UDP通訊時不需要接收方確認,屬于不可靠的傳輸,可能會出現丟包現象,實際應用中要求程序員編程驗證。
4.ICMP
ICMP與IP位于同一層,它被用來傳送IP的控制信息。
它主要是用來提供有關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徑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機通向其他系統的更準確的路徑,而‘Unreachable’信息則指出路徑有問題。
5.IP地址
在Internet上連接的所有計算機,從大型機到微型計算機都是以獨立的身份出現,我們稱它為主機。
為了實現各主機間的通信,每臺主機都必須有一個唯一的網絡地址。就好像每一個住宅都有唯一的門牌一樣,才不至于在傳輸資料時出現混亂。
四化五層網絡信息體系內容是什么
應用層、運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四化五層網絡信息體系是綜合OSI7層和TCP/IP4層的優點,采用的一種原理體系的結構,內容分為五點,分別是:應用層、運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計算機網絡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tcpip參考模型的最低層次
tcpip參考模型最底層是網絡接口層。
TCPIP網絡模型分為四層,從上到下依次是:應用層傳輸層網際層網絡接口層有些資料中描述TCP/IP模型是五層,就是在上面的四層下面又加了一個物理層。個人覺得是沒有必要的。因為TCP/IP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網絡類型。這也就是網絡接口層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分層的原因,因為這個層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協議、服務和技術,而只是給現有的網絡提供接口和網卡的驅動程序而已。所以,TCP/IP模型最底層是網絡接口層。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